(刘三宝)纵观历史,世界一流大学都以服务国家发展为最高追求,以培养一流人才为己任。深入实施“时代新人铸魂工程”,推动高校思政课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并行,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频共振,思政工作与价值塑造有机统一,是构建大思政协同育人新格局、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。
润物无声,注重思政课显性教育中的隐性渗透。“显”与“隐”是双向同构的,而非单一孤立的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“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、理论性和亲和力、针对性”。其一,纵观我国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历史,显性教育形式长期居于核心位置。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,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青年学生头脑,激发青年学生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和奋勇拼搏的进取动力。但也要注意充分关注思政课中的隐性教育因素,把道理讲深、讲透、讲活,而不是一味采取填鸭、硬灌的方法进行,尽可能避免受教育者对显性教育产生厌烦情绪和逆反心理,努力打造内容精良、设计精巧、讲授精准、形式精美、显隐同行的思政“金课”。其二,思政课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关乎学生成长成才,关乎社会文明风尚,关乎国家长治久安。思政课教师要增强主动性、掌握主动权、打好主动仗,打破传统的“单兵作战”认识误区,逐渐将职业认识从“教书匠”向“教育家”转变,将授课目标从理论灌输向能力培养转变,将自身定位从知识占有者、知识传授者、课程执行者向学习活动组织者、学习引导者、课程开发者转变,按照“政治强、情怀深、思维新、视野广、自律严、人格正”的要求,争做学生为学、为事、为人的典范,在更多学生心里种下真善美的种子。
深度挖掘,注重各类课程思政元素的同频共振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、种好责任田,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,形成协同效应”。无论是从育人内容上,还是从育人形式上,所有课堂都有育人功能,因此不能把思政教育只当作思政课教师的事。其一,课程思政是引导教师自觉统一“教书”和“育人”的重要举措,高校要遵循学科、专业、课程一体化建设的内在逻辑,制定个性化、有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方案,促进包括通识课、专业课在内的各类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,确保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联动,各门课程始终坚守价值底线,引领学生正确认知,做到学、思、用贯通,知、信、行统一。其二,课程思政要将思政元素像“盐溶于水”一样融入教育教学,将知识传授由单一的灌输式转变为说服式、交流式,将晦涩拗口的学术话语转变为具有中国特色、中国气派、中国风格的生动话语,做到有理有据、有虚有实、有滋有味、有声有色,既要让学生明白抵制什么、反对什么、批驳什么,也要让学生明白坚持什么、巩固什么、发展什么,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。
旗帜鲜明,注重思政工作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。思政工作的过程,是价值塑造的内化和外化过程。答好“培养什么人、怎样培养人、为谁培养人”的时代考卷,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根本问题。其一,坚持将“立德树人”育人理念融入思政教育始终,既要建立起不同职能部门协同议事的组织框架,又要充分发挥院系、支部、教师、学生的主体作用,围绕学生、服务学生、关照学生,推进“三全育人、五育融通、师生融乐、全面发展”,着力发挥思想政治引领的“联排效应”和“示范效应”。其二,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核心,发挥思政教育的“大熔炉”作用,理直气壮地占领线上线下阵地,破历史虚无主义、立历史唯物主义,驳西方舆论诋毁、树中华民族形象,弃精致利己主义、扬实干担当品格,引导学生将价值、知识和能力融为一体,重点讲清楚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、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”这三个时代命题,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、思想认同、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。
(作者系bat365正版唯一官网党委副书记、副教授,本文系202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[高校辅导员研究]“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安全防控机制研究”[21JDSZ3082]的阶段性成果)
《中国教育报》2023年8月29日 09版
原文链接:
http://paper.jyb.cn/zgjyb/html/2023-08/29/content_628074.htm?div=-1